五百六十二、王府书院(有科普)_李坏穿越潇王世子
投哪小说网 > 李坏穿越潇王世子 > 五百六十二、王府书院(有科普)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五百六十二、王府书院(有科普)

  有些事总需要幕后之人。

  出于各种考虑也好,出于利益权衡也罢。如起芳等人在夏国做的大事,是怎么都不能说的,或许几十年后,夏国不在,他可以命人悄悄写入史书里。

  可现实往往比戏剧更加精彩,也更加残酷。西方一些著名的奇幻作家在写到人类种种恶行和罪恶,甚至都无法直接书写,而是幻化为一些非人的怪物,直接写,人们都不信了。

  不过再隐秘的事,终究是有人知道的。

  皇上,德公还有何昭,以及王府高层的一些人。

  皇上为此事高兴不已,已经接连好几次找他进宫去问关于这件事的细碎始末,又慢慢研究感慨,还再三提起等等起芳、方新等人回来,要亲自见见,必会重重赏他们。

  德公和何昭,也频繁追问他关于此事的始末,他们似乎也十分好奇,起芳等人到底如何做到的额,为什么能做到,时不时认真讨论,总结其中教训和为此次成功找来各种依据。

  但显然,他们的讨论并未深入,或者说不具备科学精神。

  “什么叫并未深入?”晚上,吃完饭吹着晚风说话的时候阿娇问。

  秋儿靠在他的大腿上,安静听他说话,诗语正在看这两天的账目,阿娇正在一边帮忙,何芊和月儿则玩着他新教的五子棋的游戏。

  “主观浮动的总结,而不是客观量化的探索,就叫并未深入。”李星洲道,科学精神中,量化是很重要的。阿娇还是不懂,

  诗语白了他一眼:“反正他说的话没哪回是听得懂的。”

  李星洲哈哈一笑,没有反驳。

  德公和何昭的讨论总是浮与对前人和自己经验的总结,听说夏国人被为利疯狂时,德公感慨说“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”,太史公果然是对的,不愧为太史公。

  说到善恶,德公觉得此事证明孟子的“人性有恶”是的对,平日夏国人都能安分耕作畜牧经商,所以是善为主,不过因利益引诱,才有恶行。

  何昭却不同意,他认为这事恰恰说明韩非子等法家人说得是对的,“人性本恶”,夏国人之所以之前安安分分,不过是受王法和官府束约,稍有利诱,马上就会本性暴露......

  午后天气正好,后院小园里,花开正盛,日上三竿,两人你来我往,引经据典,从儒和法,说到佛与道,为此事争辩了半天,说得口干舌燥,谁也没法说服谁,各执一词。

  就准备晚上回去好好想想,明天来此再辩。

  李星洲在一边看得有趣又想笑。

  其实两人的争辩还是一种经验总结式的判断,没有深入,也没有科学精神。

  对此李星洲并不奇怪,也没有贬低的意思,至少德公比朝中那些老顽固可开明太多。

  景国道教与佛教比较流行,新兴起的儒士理学本身就是一种杂糅儒、道、佛的学说。

  可学说本身同样不具备科学精神,因为往深处追究,人们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认知,都是遵循董仲舒的“天人感应”说的。

  而且李星洲知道如果不干预,还会一直延续,直到千年之后,沉醉在天人感应之中的人们,被西方无情的炮火轰开过门。

  所以对于秋儿,诗语她们,李星洲只让他们看《荀子》,给王府所有的管事和工匠,他都发了一本《荀子》,让他们有空看看,不管识不识字。

  科学和根据经验判断总结差距是很大的。

  像这么一个问题:为什么随着科技的发展,人变得容易焦虑,不安,恐慌和被激怒呢?

  这种问题一出,想必会有无数专家学者,各界名人跳出来给你五花八门的答案。有的说年轻人变浮躁了;有的说是电磁波影响脑电波.......;的感慨说是这代人没了心中的宁静;有的悲悯说是人心变了,没了敬畏等等......

  这些五花八门的答案,看起来很科学,想想似乎哪个都有那么点道理,就是说不出来道理在哪。

  这就是经验式的总结,也可以称为伪科学,因为其不具备科学思维。就好比有人告诉你“躲在门后面吃羊尾巴能治口吃”一个道理,说不定还真有人能吃好了。

  真正有科学精神之人,要么他告诉你:不知道;

  要么他告诉你:这是因人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,交感神经集体活化,释放的正肾上腺素与肾上腺素会造成全身器官大量活动,血液流向四肢,就会导致这些情况。这是人类的生存本能,在接受到大量信息刺激时,血液会流向四肢,心跳加速。

  大脑是让你的身体随时准备好逃跑或者战斗,这种反应保证人类祖先能在恶劣的情况下生存下来。但在和平时,这种生存本能会引起大脑错误判断,使人进入应激状态,导致不安,焦虑,易怒,因为现代生活中科技越发达,人就越面临大量信息的刺激。

  解决措施是控制自己,减少同一时刻接受的外界刺激,多远动,试图专心于一件事,比如尝试吃饭的时候就只是吃饭,而不是边吃边看视频或听音乐。学习工作时也专心于眼前之事,不要一心多用,就能减少激发这种生存本能。

  这是科学的答案,科学永远是量化的,追求客观本源,具有可操作性和前瞻性,而不会像星座学那样,告诉你一些模棱两可的结论。

  德公和何昭的辩论看似有道理,但显然没有科学精神。

  李星洲心中忍不住感慨,想要普及科学精神,是任重道远的事,除非有一天天下人都接受荀子的理论,先在他们心中树立起“天命有常,人可制天命而用之”的理念,。

  一切都要循序渐进.....

  就先从让书院的学生教孩子们《荀子》开始吧。

  王府自己的书院通过改装咏月阁而成,可以说十分高大上。

  教书先生也照着李星洲要求,请了年纪不是很大的秀才,目前王府里的孩子,固封的孙子固祈,孙女固燕;季春生家的儿子季夏明,女儿季夏鲤,季夏玉;赵四家的小儿子赵普,严昆的孙儿严立等,都在学院中就读。

  起初固封等人都是反对家中孙女或女儿去读书的,但李星洲告诉他们,小小孩子,不读书能干嘛?在王府里又不缺那点钱,随后强硬要求下,只要不满十二岁的孩子,都被送去书院了。

  而且不只是王府的孩子,堂哥李誉听说后,把自己的儿子李思也送到书院读书,另外一边康亲王听说此事,硬是把自己的三十五儿子和三十六女儿送到书院,她们是双胞胎,几年才七岁,哥哥叫李奇,妹妹叫李双。

  李星洲掐指一算,卧槽,这老头真是为老不尊啊......

  请来的先生主要是教孩子们识字,至于《荀子》,等孩子们基础打得差不多了,他准备亲自去教。

  正当李星洲在书院和枢密院两头忙活的时候,四月最后一天早上,身穿红袍,背后插着旗子的流星快马纵马过街,匆匆穿过开元城,带来一个惊天的好消息!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touna.org。投哪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touna.org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